時間:2022-08-22 來源:hfw.cc 作者: 我要糾錯
近日,北京愛爾英智眼科醫院李紹偉教授團隊在期刊Journal of Refractive Surgery(中科院2區SCI期刊,影響因子3.2550)發表論文“Predictors of 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Arcuate Keratotomy Efficacy for Astigmatism Correvtion in Cataract Surgery(飛秒激光輔助弧形角膜切開術治療白內障術前散光療效的預測因素)”。截至目前,李紹偉教授團隊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40余篇,主編參編專著12部,承擔國家省級部級等課題20余項,并獲各級獎勵13項。
該論文研究發現,飛秒激光輔助角膜弧形切口與角膜緣距離是影響其散光矯正效果的重要因素,納入此參數可以提高飛秒激光微切口散光矯正的準確性。這一發現對于提高亞洲人散光矯正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隨著屈光性人工晶狀體手術時代的到來,白內障手術已從傳統的復明手術向現代屈光性白內障手術轉變。盡管手術方法、生物測量及人工晶狀體計算公式都有了明顯發展,但角膜散光仍然是白內障術后殘余屈光不正的重要因素之一。
據統計,40.78%的白內障患者術前合并有大于1.0D的角膜散光,其中10.35%超過2.0D[1]。研究表明,超過0.75D的角膜散光會引起視物模糊、重影、眩光、視疲勞、對比敏感度降低等癥狀,嚴重損害視覺質量及視功能;同時,影響多焦點和非球面等屈光性人工晶體的植入效果。因此,成功矯正術前角膜散光已成為現代白內障手術的一個必需要求。
角膜散光的手術矯正方法很多,主要包括選擇白內障切口的位置、角膜松解切口、角膜緣松解切口、準分子激光角膜切削術以及復曲面人工晶狀體植入術等。
其中,弧形角膜切開術作為一種有效的散光矯正方式已在臨床應用20余年,飛秒激光輔助弧形角膜切開術(Femtosceond Laser-assisted Arcuate Keratotomy,FSAK)的出現進一步提高了散光矯正的精確性和安全性,提高術后視力和視覺質量,同時具有良好的長期穩定性。目前廣泛用于白內障患者術前輕、中度角膜散光的治療。
李紹偉教授團隊在臨床工作中發現,采用同樣的散光矯正公式,中國人的散光矯正效果卻不如國外病例效果。經過深入研究和比較,發現角膜松解切口矯正散光的影響因素,不僅與切口長短、深度、距離角膜中心的距離有關,松解切口到角膜緣的距離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個因素以往從未有人關注過,但是對于角膜直徑更小的中國人或者亞洲人來說影響很大。
因為中國人或者亞洲人的角膜直徑比西方人平均小1mm左右,所以同樣的散光度數,采用同樣的公式和參數,也就是說切口深度和長度相同,距離瞳孔區距離相同,中國人散光矯正掉的度數明顯偏少,效果較差。這是由于中國人角膜直徑小,切口距離角膜緣太近,產生的生物力學效果較小。因此,對于中國人的散光矯正參數必須重新調整,并且距離角膜緣要適當遠一點。
這一發現對于提高亞洲人散光矯正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李紹偉團隊已經建立了適合中國人散光矯正的公式,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結果也將在近期發表。
該研究成果的第一作者是李紹偉教授的碩士研究生張帆,團隊成員還包括北京愛爾英智眼科醫院霍冬梅主任和李秋梅主任。